我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的教师王莹莹,今年是我来到斯拉夫语学院的第五年,也是加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第五年,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我想,我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,但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,在这五年的教学生涯中,我见证了太多前辈们对学生倾心陪伴的故事,也收获了来自学生的成长感动。
今天我的育人故事要从几封信开始:我手中拿到的三封信,是我刚刚教过的毕业班-2021级俄语师范班毕业之际写给我的。 这一封是来自铁木儿(俄语名字)同学在信里,这样写道:“还记得初入大学,我连最基本课文都读得磕磕绊绊,在您的“阅读课文”任务中,我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练习朗读课文,可我还是觉得读的一点也不好,但是,您在认真地听完我的朗读后,却找到了很多进步的地方并且夸奖了我,从那时起,我就觉得,您不仅是一名老师,更是我俄语学习之路的灯塔。当我读这时,脑海中浮现出这个小伙子大学四年的点滴缩影。
2022年春,我成了21级师范班的班主任,开学不久,我发现班上的铁木儿同学非常爱表达,满怀教育热情,但是在俄语学习上却踌躇不前、缺少自信,且常常以“要转到中文系”的想法自我逃避。通过细心观察和课下谈心,我了解到,原来在大学的第一学期他的俄语基础打得不好,再面对大量学习内容时,他自觉跟不上,才出现的转专业的念头。大家要知道,语言是有互通性的,这样热爱文字,热爱表达的孩子怎么会学不好俄语呢?带着这样的想法,在未来的教学中,我特别关注挖掘他的优点和点滴进步:写作文时,他的俄文书写很不错;上台发言时,他总是眼里有光,充满热情;学习语法时,善于举一反三,刨根问底;他酷爱文学,更热爱俄罗斯文学,对俄罗斯的诗歌充满好奇;担任课代表期间,他总是愿意帮助更多同学进步,把班级当成小家,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……就这样,他身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,那个在俄语世界里羞涩的、紧张的铁木尔不见了,慢慢地他开始参加各类活动,从参加“奔向莫斯科”比赛到公派到俄罗斯留学,从学院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,到校际比赛中崭露头角。如今的铁木儿,已经是一名正式的中学俄语教师 。不仅如此,他还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大学生活感悟,传递给学习学妹,将斯拉夫语学院的勇于突破自己、敢于直面挑战,更甘于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不断继承并发扬下去。 我想这正是教育的意义: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,是一个灵魂唤醒了另一个灵魂。
在班级管理中,我始终秉持“凝心聚力,并肩前行”的理念,像个大家长一个带着全班大步向前,有人常常吃惊地问我,为什么大学老师还像高中班主任一样守着学生?看早自习,晨读,考单词,背句子,拍视频,学唱俄语歌,办文化活动,举行各种阶段性的小仪式;每当有人发问时,我一时语塞,不知如何作答。
但是,当我看到学生们神采奕奕的站在讲台上,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;看到学生们勇敢地参加国际会议,自信表达时;看到站在领奖台上的学生四下搜寻我的眼神中;看到已经成为中学教师的学生们频频传来视频时……我想,我找到了答案。
打开学生的“成长手账”上面记录着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次口语训练、视频拍摄、思维导图、笔记记录、一课一练,或是大小测验的点滴进步,这里绘制属于每一名学生成长的脚印,我想,也许这也就是答案吧。
教育是一场的相遇,“铁木儿”的故事成为我教育生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,点亮的不仅是他的俄语之路,更是我的育人之路,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、成就感和荣誉感。今年,当21名毕业生集体向我表达感谢时,看到他们有的扎根龙江成为中学俄语教师,有的成为公务员服务基层,有的勇敢追梦在俄语的路上继续前行,我忽然懂得教育家精神的真谛——它不在宏大的叙事里,更不在华丽的辞藻中,而在晨读时呵出的白雾中,在作业本晕开的笔画里,在每次攻破难关的师生对望中,这些细密的年轮终将长成参天大树,去推动一片又一片的森林。
每一位学生都是宇宙中独特的星辰,蕴藏着不可复制的光芒。当我们以仁爱之心拨开迷雾,以智慧之手指引航向,这些年轻的星辰终将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熠熠生辉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,作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一员,作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接力者,我们要继续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精神火炬,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,继续谱写立德树人的时代乐章;继续发挥斯拉夫语学院数十年如一日,辛勤耕耘,开拓创新,扎根龙江,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祖国北疆的外语教育华章;继续探求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师范精神,以俄语为根,向世界伸展出斯拉夫语学院的风骨和脊梁,在龙江沃土上书写着历久弥新的师者华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