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何慧闵,来自鸡东县第二中学。踏上三尺讲台,成为一名人民教师,是我自幼的梦想。“自闭桃源称太古,欲栽大木柱长天”。当年,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理想,在我年少的心中种下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种子。求学路上,良师们的言传身教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。我感恩他们,崇拜他们,钦佩他们,更渴望模仿他们,成为他们那样的人。
带着少时的梦想和执着的追求,我如愿考入了师范院校,成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。仍清晰记得初为人师的那个夏季,我背着行囊,首次踏上离家千里之遥的边陲小城——鸡东县,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边境县的教育工作者。
十三年的教育之路,十载班主任经历,让我收获了成长,收获了宝贵的师生情谊。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,更成了难忘的人生记忆。犹记第一届班级中的学生小李,上课总是昏昏欲睡,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他沉迷网络,有时几天不回家,我和他的父母穿梭于各个网吧;每当他闹脾气不来上课,我就数次到他家中做思想工作。面对他的叛逆,我曾严词厉色,亦曾在无数个午后与他促膝长谈,更会在发现他的闪光点时,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。教育方法虽多变,但那份永不放弃的信念始终如一。一个晚自习,望着发呆的他,我心念一动,提笔为他写了一封信。或许这方式已显老旧,信中也无漂亮的字迹、华丽的辞藻,却满溢着我的鼓励与期盼。次日相见,我们四目相对,他的眼中泛起泪光——那里面有感动,更似有一种决心在闪动。从那以后,他真的开始慢慢转变,不仅没有像他父母之前预计的那样中途辍学,还顺利考上了大学,并在大学期间选择了从军。过年时,他在部队给我发来祝福的视频,已然不再是那个任性叛逆的少年,而是成为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。那一刻,我觉得幸福极了,不抛弃不放弃,帮助学生创造奇迹,坚信所有梦想都会开花。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分量和责任,也更加坚定了成为学生引路人的信心和决心。
2014年,迎来第二届学生的时候,我刚刚怀孕。军训中,我坚持陪他们在烈日骄阳下训练;每晚自习,我都会到校查看,即使大雪纷飞之时,我也会挺着孕肚准时出现在班级,总觉得那里有我牵挂惦记的学生,不来看就不安心。为了班级的孩子们,我产假仅休息了一个月便重返工作岗位。我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问我:“妈妈,今天你有晚课吗?今天晚上你加班吗?今天你下晚自习能快点往家跑吗?”我想,或许只有我们教师的子女,在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,就知道了什么是晚自习吧。每每想到这些,我都难免心酸与愧疚。父母之心,爱子情切。正因如此,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关爱学生,有“视人之儿女如己之儿女”的情怀。
工作中全力以赴的我被学生称为“卷王”,说我不但自己卷,还带着学生们“一起卷”,笑称我为不知疲倦的机器。有一次,小陶好奇地问我,老师,你每天这么忙,不累吗?我怎么觉得你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呢?我告诉她,因为我喜欢教师这一职业,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,这份职业所带给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是我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。她望着我,似懂非懂地说,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名好老师。那时的我并未当真。高考后,我收到了小陶的信息,她真的报考了师范院校,而且考入了我的母校。那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,小陶受我之托,替我向我昔日的大学恩师送去了鲜花和祝福。我在贺卡上写道:“老师,感谢您当年的培育和教诲。现在,我接过了您手中的接力棒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今天,我的学生也踏上了教育之路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请她代我向您送上最诚挚的祝福”。
教师这一职业是需要创新的,但教师的精神却是需要传承的。看着小陶穿着熟悉的校服,站在熟悉的校园,我不禁想起大学老师说过的话:“教育是一场接力赛,每个老师都要跑好这一棒”。
小陶说:“老师,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,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,用您手中的粉笔,书写人民教师的荣光。”这一刻,教育精神的传承形成了闭环。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传、接续奋斗,始终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,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,从向往到追随,从追赶到成为。我想,这便是我们教育人永不褪色的使命。
从杨昌济先生到我的恩师们,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扎根边陲的笃定,十三年光阴让我懂得: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标杆,而是无数平凡教师日复一日的坚守——是早自习的琅琅书声,是深夜办公室的灯光,是对每个孩子不放弃的执念,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未来的担当。
今天,当我的学生小陶站上讲台,当小李在部队寄来立功喜报,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边境任教,我知道:那粒从少年时代种下的种子,早已在祖国的边陲长成了参天大树,而我们,正在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,续写属于中国教育的“长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