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保障系的教师赵云,现在主要负责系教学工作。可能我与一般的教师不同,因为我兼具人民警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,主要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培养优秀的警务人才。
2010年,我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后,考入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工作,转眼已入警从教15年,始终凭着对司法行政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,立足本职、扎实工作,严谨笃学、潜心育人,一直耕耘在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一线。
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,警察是黑白世界的一堵墙,我们的胸膛前面是子弹和匕首,而我们的身后,是百姓和平安。未来选择做警察这份职业,就注定选择了奉献与担当,忠诚与坚守。人民警察,绝不能愧对“人民”二字,作为一名政法干警,要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对党忠诚、服务人民、执法公正、纪律严明”的训词精神,为建设平安龙江,为保障人民幸福、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贡献力量,只有这样,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。
2020年8月,司法部号召支援新疆教育,我毫不犹豫的第一个报了名。想以满腔热血践行心中那份使命和担当。飞行16小时,落地是天山脚下的茫茫戈壁。宿舍窗外7公里,就是“死亡之海”塔克拉玛干沙漠。想象中“大漠孤烟”的壮美,被“地上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”的现实撞得粉碎。
我援教的学校是新疆兵团警校,也就是现在的新疆政法学院,援教期间正是警校转设升本的关键时期。校党委看我有教学经验,又有主持活动的经验,直接任命我为校团委负责人。从教多年,从没负责过共青团工作。为了尽快进入角色,我跟着新教师学团章,蹲在学生宿舍开座谈会;晚上,翻遍全国高校团委的工作案例,整理出上百页的“团务手册”。我们建章立制、组建二级团组织、改革学生会;带着学生搞拔河赛、篮球联赛、知识竞赛;甚至从零建起新媒体中心,规范公众号运营——一年里,推了68篇报道,做了37块展板,播了325小时广播。学生说:“老师,现在连食堂阿姨都知道我们团活了!”
但我知道,援疆的意义不止“把活干好”,更要“把经验留下”。坚持带领新教师开展教学研讨,从如何备课、上课、说课、听课,到如何撰写教案、制作课件、教学设计、参加教学比赛、指导学生技能大赛,手把手帮带。2020年12月,全国司法职业院校实务技能大赛开赛,大赛首次设置了刑事执行专业赛项,这是全国司法职业院校的高级别比赛,兵团警校从前并未组队参加过,在面临老师和学生毫无经验的情况下,我主动请缨组建团队带队指导,经过不到一个月日日夜夜紧张的备赛,指导的学生获得大赛的个人二、三等奖、团体三等奖,创造了兵团警校在此类大赛中“零”的突破。身边的学生问我,老师,你就一年的时间,用得着这么累这么拼吗?我总是说:“既然来了,我就要为这里做点什么,得对得起组织的培养,对得起你们的信任。”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丰富的教育形式贯彻落实到援教工作中,是我的最终目的。
援教结束时,学生塞给我一封信:“赵老师,您教我们‘党旗所指,团旗所向’,更让我们明白,警察的忠诚不是口号,是扎根土地的担当。”那天,我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年轻身影,突然懂了老师曾说的那句话——“教育不是灌输,是点燃。”
一名警察院校的教师,使命是什么?那就是在学生心里种下“忠诚”的种子,是让他们知道:穿上警服,就要把责任扛在肩上;站上讲台,就要把信仰刻进教案。援疆一年,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不过是在该站出来时站了出来,在该坚持时多坚持了一下。但我知道,正是这些“平凡的坚持”,才是对“教育家精神”最好的诠释。教育是一场双向的奔赴——我用青春育警魂,学生用赤诚回报祖国。
立德树人践初心,忠诚育警担使命。凭着对党的忠诚,对教育事业的热爱,我用激情挥洒着青春,用担当书写着忠诚,以实干诠释着一名新时代职教教师的本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