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李洋,我演讲的题目是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,我是一名扎根于林区沃土,在伊春职业学院工作的辅导员兼专业课教师。2021年,怀揣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,我通过公开招考来到这里。虽然只有短短四年,我已陪伴师范学院多个专业、不同学段的学生共同成长。每一天,穿行于教室、宿舍、办公室之间,与青春的面庞相遇,聆听年轻人的心跳。
而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点滴相处中,一个现象越来越清晰地触动着我。
记得有一次,我让同学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职业理想,一位平时专业成绩相当不错的学生却低着头,小声说:“老师,我…我可能想当个幼儿园老师,但我怕我不够好,专科生哪能跟本科生比啊…” 类似的情景并不少见,在组织活动时听到“老师,我不行,要不你叫别人吧”,这些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束缚。我深刻触摸到一个萦绕在许多孩子心头的沉重阴霾——“不自信”。这不仅是我的学生独有,而是更多专科院校学子需要跨越的心灵鸿沟。如何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?我的育人初心,就是引导他们勇敢地打开胸怀,拥抱这个既纷繁复杂又绝对精彩的世界,赋予他们立足未来的底气,帮他们稳稳地扣好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”。
记忆犹新的一次大一新生班会上,我抛出了一连串问题:“同学们,大学在你心中应该是什么模样的?我们读的专科,算不算真正的大学?尖锐的问题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教室里瞬间泛起涟漪。学生们交头接耳,答案各异——“可能就是学技术的地方吧?”“反正…不如本科呗?”——许多眼神里写满了困惑、躲闪,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卑。
我清晰地告诉他们:“大专,全称大学专科,它与本科教育同根同源,共同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光荣使命,是国家承认并认可的学历层次!”接着,我追问:“那么,我们究竟为什么来到这里?仅仅是为了学一门手艺、拿一纸文凭吗?”
教室安静下来。我分享了施一公院士的观点:获取知识、锤炼技能固然重要,但这绝非高等教育的全部,“那么,大学教育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呢 ?”我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略显迷茫的脸庞,坚定地说出我的信念:“我以为,是学做人。”
“学做人”,并非要成为遥不可及的英雄,更不是去学世俗的圆滑。而是要锻造一个人格健全,培育一颗自信的心灵,学会尊重他人也赢得他人的尊重,这才是我们教育最崇高的目标!这个认知,也如明灯般照亮了我的职业航向。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,我在就业指导的十字路口、升学规划的迷惘时刻、心灵成长的幽暗隧道中,努力践行“传道”与“解惑”;作为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,我带领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的疆场上奋力拼搏,一次次摘得荣誉,扎实履行“授业”的职责。我深知,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夯筑坚实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基石,让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、更远!
我见过太多被这自卑感束缚的身影。不敢尝试,害怕改变。即便是那些光芒四射的学生会主席、名列前茅的学霸、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,笑容背后也可能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忐忑。而这是社会无形中贴在专科生身上的沉重标签。
自卑,这无形的枷锁,究竟禁锢了多少青春的翅膀?考上专科,难道就意味着人生画卷从此黯淡无光,只能在灰暗中沉沦吗?绝不是!我要分享一个震撼心灵的真实故事:主人公史双奎。他从中专的起点出发,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。经历无数个深夜的孤灯苦读,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坚韧,将别人眼中的“不可能”踩在脚下。最终,他不仅成功考入本科,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!他用行动宣告: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,只要不放弃,专科的起点同样能通向璀璨的星辰大海!
校园里,依然有无数倔强的火苗在跃动。有些同学在图书馆略显陈旧的桌椅间埋首苦读,即使资源有限,也用优异的成绩和奖学金证明自己的价值;有些同学在学生会、社团活动的舞台上挥洒汗水,在组织策划中磨砺担当;有些同学在各类技能赛场上奋力拼搏,用金灿灿的证书和沉甸甸的荣誉装点青春。
同学们,你可知老师愿以陪伴为“桨”以指引为“帆”,见证并助力你们,一步步成长为那个人格健全、内心自信、懂得尊重、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!这,就是我——一名普通林区教师对“教育家精神”最朴素的解读,也是我无悔的育人初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