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张百慧,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师,在特殊教育的舞台上,我用手语架起沟通的桥梁,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,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,用创新与情怀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。
创新探索,开辟特教新路径
作为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一名骨干教师,我深知推广手语和聋人文化的重要性。面对特殊教育的独特需求,我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,为了让手语跨越时空壁垒,创新性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,把课堂搬上“云端”。我在媒体平台开设个人账号,在线教授手语,让手语知识突破地域限制,走进更多人的视野。我精心录制的《中国手语》慕课,荣获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,课程免费向全国高校开放期间,一条“老师的手会发光”的弹幕让我热泪盈眶。这门如“空中桥梁”般的课程,截至目前已有两百多万浏览量,四万余名学生选课学习并从中受益。
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,我同样积极探索,创新“情境手语教学法”,把党史故事编成手语剧,让《觉醒年代》的经典片段在无声世界中激荡回响。2021年,我受邀在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,作为省内四所高校代表之一,分享着绥化学院听障学生课程思政建设成果。当我展示听障生用手语“唱”出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时,全场掌声雷动。此外,我还主动承担起提升省内听障大学生任课教师手语授课水平的重任,与学院教师团队联合开展十期手语培训,近三百名教师在我们的指导下,手语教学能力显著提升。
以爱育人,守护学生成长路
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们的关爱,浸润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。我深知听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境,总是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。当发现所带班级听障女生有舞蹈特长后,每天清晨五点半便陪着学生到舞蹈房练习基本功,还特意邀请舞蹈专业学生为聋生编排舞蹈小段。在这个过程中,以手语翻译舞蹈为纽带,学生们编排的《扇魂》逐渐成型,也为绥化学院听障生艺术团的成立埋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为帮助刚入学的听障大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,我会每天与他们一同在食堂用餐,用手语耐心介绍学校布局,解答学生各种疑惑。我把大量课余时间都留给学生,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动态,与听障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,一起学习、逛街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。为进一步促进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互动交流,我还精心设计手语融合活动,带领听障学生来到健听学生课堂,组织两部分学生走进社会共同宣传手语,为构建无障碍环境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在与学生的相处中,我发现一名学生因多重残疾和家庭贫困,每餐仅以两个馒头果腹。我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帮扶,还多方奔走,联系学生的中学校长,最终为其家庭申请到两万元补贴,切实改善了学生的生活状况。
心系听障,共筑沟通无障碍
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我时刻牵挂着听障群体,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党委工作部署要求,主动加入党员手语志愿服务队。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,我要克服重重困难,在家中用各种物品搭建临时摄影棚,用家人手机进行特写照明,精心编排、录制系列手语微视频,及时向听障群体宣传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,助力他们了解疫情防控信息。为了呈现最佳的视频效果,白天我要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录制手语视频,防止孩子突然闯入镜头进行干扰;深夜等待孩子熟睡后,又跑到封闭的卫生间或披着羽绒服躲在阳台里,反复进行后期的配音录制工作。
在这期间我积极参与录制手语版本“思政大课”,相关内容得到新华社、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转载报道。受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邀请,我以手语主持的身份,远程参与录制健康心理小贴士节目,让听障群体在不同时段都能获取防疫常识。
从课堂到网络,从校园到社会,我始终坚守在特殊教育的一线。用手语传递知识与温暖,以创新探索教育新方法,凭无私奉献诠释育人初心。在特殊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很多人评价我“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每一个听障学生的心田,用实际行动绘制出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图谱,是当之无愧的师德师风典范”。但在我看来,这些赞誉不过是前行路上的声声回响,并非终点的勋章。我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,在特殊教育的征程中,每一个听障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,都是我不断奋进的动力。初心如磐,使命在肩,我愿化作他们的翅膀,带着他们穿越无声的世界,去拥抱有声的未来。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,我都会如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紧紧扎根在特殊教育这片土地上,用一生践行对教育的承诺,让每一个听障学生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,这,便是我永恒不变的坚守与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