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景茹,中共党员,现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。
流光如箭,从事教育工作已整整十三年,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滴流淌,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画描绘,零星点滴交织成我生命里沉甸甸的记忆……
是幸运让我工作初始就走进了杨焕民教授的教学和科研团队。他是我校首位省级教学名师,首位龙江学者。他说:“活着最好的态度,不是马不停蹄的一路狂奔,而是不辜负,不辜负每一场花开,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的拥有,用心去欣赏,去热爱,去感恩,每时,每刻。”“不辜负”便成为我教育生涯的底色——不辜负每一颗跃动的心,不辜负每一双求知若渴的眼,不辜负这片赋予我意义的黑土。
带着这份嘱托我执着于教学、科研工作中的点滴成长,不断练内功、丰底蕴、强力量。我勤于各类教学研究,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。一次次的经历、一次次的磨炼,让追随“光”的新教师,成为散发“光”的骨干力量。育人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在时光的溪流里,以心为舟,以爱为桨,耐心摆渡的漫长航程。
刘鑫的故事,便是这航程中一道深刻的印记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娃,刘鑫入学时填报动物医学专业完全是听从父母安排。“我才不想毕业回老家喂牛!” 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。转机,发生在一个下午,那天我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《英雄战胜北大荒》,镜头扫过老知青们用冻裂的双手开垦黑土地的画面,我瞥见他突然挺直了腰板,眼睛里泛起了微光。
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,递给他一本《寒地牧场管理手记》。 我指着扉页上 “以笔为刀,以血为墨,在冻土上书写生命答案” 的批注,他看向我,仿佛心里有了答案。此后,我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。带学生实践时,不仅传授专业知识,更讲述每一项技术背后,无数畜牧人扎根黑土地、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。改变,在细微处悄然生长。刘鑫开始主动参与牧场实践,在零下25℃的清晨,和我一起钻进牛棚;还将“奶牛能量负平衡”理论编成东北方言快板,在农场里为养殖户讲解。
大四的一天,刘鑫突然来找我,毅然地说:“老师,我想考研!我要加入您的科研团队!学成了回家,为家乡做点实事!”他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,足以照亮前路的星辰。
如今,刘鑫已学成毕业,将根深深扎进龙江的沃土。他奔波在牧场乡间,不再是高高在上的“专家”,而是乡亲们眼中的“小刘兽医”。我深深领悟到,真正的思政教育,不仅在于提升技能,更在于唤醒深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与乡土认同,在于锻造出像刘鑫这样——心甘情愿将青春献给家乡热土,成为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新时代畜牧人。
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类学术年会讲述“中国寒区抗寒方案”;当接到农场电话说“郭老师,咱们的牛犊成活率破纪录了”;我知道,那些在牛棚里冻僵的双手、在实验室通红的双眼、在教案上反复修改的笔迹,都已化作黑土地里最坚韧的根系,向下生长。
教育,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,而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,是用情怀点燃情怀,用热爱传递热爱的过程。在北大荒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我愿继续做追光者与造光人,用知识与情怀,培育更多心怀三农、扎根乡土的优秀学子,静待花开!